广西旱情:一场与干旱的拉锯战

吸引读者段落:

今年春天,广西大地原本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稻田,吐露芬芳的茶园,枝繁叶茂的果树……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自去年11月以来,罕见的持续干旱席卷了这片土地,让无数农民的心悬在了半空中。罗望村,这个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的偏远村庄,成为了这场旱情残酷现实的缩影。缺水,让原本充满希望的春耕变成了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搏斗;干涸的田地,龟裂的土地,枯萎的庄稼,无不诉说着这场旱灾的严重性。而这,仅仅是广西众多村庄遭遇的困境之一。面对这场百年难遇的旱灾,当地政府、村民以及各方力量都在全力抗争,一场与干旱的拉锯战正在激烈上演,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关注、去铭记…… 这场无声的抗争,不仅关乎广西人民的生计,也反映了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韧性与智慧,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我们一起走近这场与干旱的拉锯战,感受人性的光辉,见证希望的萌芽。 这不仅仅是一份新闻报道,更是一部关于韧性、希望与团结的史诗。

广西持续干旱:一场严峻的考验

2024年,广西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从去年11月开始,持续少雨的天气让广西大部分地区陷入缺水的困境。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广西12市55个县份出现干旱灾害,受灾人口达43.1万人,饮水困难人口高达5.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更是触目惊心的5.19万公顷。这组数据,冰冷而残酷地展现了旱情的严峻程度,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场灾害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干旱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持续数月,反复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旱情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河池、贺州、来宾、贵港、南宁、梧州、玉林、钦州、北海、百色等地,这些地区不仅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居民生活用水也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不禁要问,这场旱灾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场旱情,我走访了位于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的罗望村,亲眼目睹了干旱给当地村民带来的苦难。

罗望村:旱情下的缩影

罗望村,一个有着约1100名村民的小村庄,成为了这场旱情的一个缩影。 4月27日,久违的雨水终于降临,但这短暂的雨水,对于长期干旱的土地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我采访了村民杨女士,她无奈地告诉我,往年这个时候,玉米早已长到腰部,而今年,却只有膝盖那么高。 持续的干旱,让春耕计划被迫搁置,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希望一点点破灭。

不仅是玉米,其他农作物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村民陆先生说,他们只能等待更多的雨水,才能开始播种水稻。 而阿文则向我展示了他家茶园里已经枯萎的茶叶,无奈地表示今年的春茶产量将大幅减少。 罗望村村支书李扶枝更是忧心忡忡,他指出,罗望村山多地少,经济主要依靠茶叶种植,旱情严重影响了村里的经济收入。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黄姚镇的其他村庄,如凤立村等。 这场旱情,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计。

水库告急:生命之源断流

罗望村等村庄的灌溉水源主要依靠附近的东潭水库和周家水库。然而,持续的干旱让这两个水库的水位几近枯竭。 在东潭水库,我亲眼看到了龟裂的库底和搁浅的小船,这景象触目惊心,让人感受到干旱的残酷。 凤立村委会主任兼东潭水库村河长黄成平告诉我,他几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旱情。

周家水库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一艘名为“仙女壹号”的船艇搁浅在干涸的库底,牛群在库底吃草,甚至有人骑着电动车在上面穿梭,这荒诞的景象,更突显了旱情的严峻。 新寨村的村民们告诉我,由于周家水库外放水量大幅减少,他们的农作物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多方抗旱:众志成城

面对这场严峻的旱情,各方力量都在积极抗争。

  • 政府行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抗旱救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工增雨、修缮水利设施、采购抗旱设备等。水利部也启动了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指导旱区开展精准抗旱工作。黄姚镇政府也积极组织力量,对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并寻找水源进行提水作业。
  • 村民自救: 罗望村的村民们在雨后积极抢种玉米和黑豆,并利用附近尚有水源的河流进行抽水灌溉。 为了缓解生活用水压力,罗望村还新打了一口深井。
  • 技术支持: 广西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制定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并派出专家组深入受旱严重的地区开展指导。 无人机也用于旱情监测分析。

截至4月22日,全区已启用抗旱井2.7万多口,使用抽水设备超过26万台(套),开展地面增雨作业超过1000次,增加有效降水约8.3亿吨。 全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2.25亿元用于抗旱救灾工作。

持续关注:旱情仍未完全缓解

尽管各方都在积极抗旱,但旱情仍未完全缓解。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中心预测,4月底前,部分地区仍将维持轻度至中度水文干旱状态。 这提醒我们,这场与干旱的拉锯战还远未结束,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旱情发展,并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

关键词:广西干旱

广西持续干旱的背后,是复杂的自然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减少,而过度开采地下水、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也加剧了旱情的严重程度。 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同时,加强生态保护,恢复植被,也是应对旱情的重要手段。

常见问题解答(FAQ)

Q1:这场旱灾持续了多久?

A1:这场旱灾从2023年11月开始,持续至今,已超过半年时间,是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Q2:旱灾影响了哪些地区?

A2:广西12个地市的55个县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河池、贺州、来宾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Q3:政府采取了哪些抗旱措施?

A3:政府启动了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投入巨资用于人工增雨、修建水利设施、提供抗旱物资等,并组织专家指导抗旱工作。

Q4:村民们是如何应对旱灾的?

A4:村民们积极参与抗旱工作,在雨后抢种,利用现有水源进行灌溉,并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

Q5:旱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A5:旱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减产,许多农民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Q6:未来如何预防类似旱灾的发生?

A6: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恢复植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多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机制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结论

广西持续干旱,是一场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严峻的考验,也警示我们加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重要性。 这场与干旱的拉锯战,需要政府、村民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只要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旱灾,守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广西大地能够再次恢复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