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历来是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之一,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基本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基调。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提质增效,有助于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后续,金融五篇大文章或成为信贷政策的主要方向,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有望迎来进一步创新和丰富。
修渠引水、精准滴灌赋能重点领域更好发展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修渠引水、精准滴灌作用,将更多金融资源引导至五篇大文章及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等相关领域,有效发挥了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随着五篇大文章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也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提质增效,更好助力相关领域发展给予更多关注。
例如,在科技金融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魏革军建议,要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科技企业融资降本增效,发挥好信贷政策对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
绿色金融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董事长林罡提到,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同,丰富绿色金融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加大对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专项支持力度,引导其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等产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数字金融方面,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通过信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可助力推动数字技术与金融实践加速融合,以及数字金融应用不断深化;建议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强化信贷总量监测,加强风险识别与防范等。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助力下,相关领域贷款高速增长。截至2023年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1.9%、36.5%,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1.8、26.4个百分点。
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覆盖面也较为广泛,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以及抵押补充贷款(PSL)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建议,继续用足用好PSL政策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根据我们测算,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约44.8万亿元,对应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为11.4%,需要3万亿元左右的PSL。”
政策工具不断优化完善资金使用效率持续提升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继续实施支持碳减排的再贷款,进一步扩大支持领域并增加规模等。
除了创新工具和增加额度,中国人民银行还已于1月末分别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共17项,余额合计约7.5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超1万亿元,已实现对五篇大文章领域的基本覆盖。
提升政策效能方面,潘功胜提到,将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盘活存量金融资源,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结合具体领域看,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提出,建议将消费信贷作为政策工具之一,创新探索将发放满减消费券改为消费信贷免息券的方式;支持从业机构适度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金融债、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开展低成本融资,促进消费信贷增量扩面,降低金融消费者的综合融资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建议,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商贸流通等领域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信贷供给质效,加大优质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积极做好民营企业债券市场发债、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工作。
结合区域经验看,为破解大型重整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付喜国建议,针对重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创新金融供给,加强金融监管,鼓励银行向企业核心技术和优质资产提供信贷支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以盘活重整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为杠杆,带动企业整体经营逐步走上正轨。
另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适应新时期人民银行履职需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王均坦还提出,建议加快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的条件、权限和程序,保障货币政策调控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强化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职能,在修法中明确人民银行拟定并组织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职责和结构性金融政策协调职责,强化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职能等。(参与调研:仝玮)
